机械齿轮加工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如下:
齿形精度检测
齿形测量仪: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齿轮齿形误差的仪器。它通过将测头与齿轮齿面接触,按照一定的测量路径进行扫描,获取齿形的实际轮廓数据,然后与理论齿形进行对比,得出齿形误差值,能精确测量出齿形的各项偏差,如齿廓总偏差、齿形形状偏差等。

坐标测量机:通过测量齿轮齿面上一系列点的坐标值,再利用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从而得到齿形的相关参数和误差信息。它不仅可以测量齿形精度,还能对齿轮的其他几何参数进行综合测量,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灵活性。
齿距精度检测
齿距仪:可直接测量齿轮相邻齿之间的齿距偏差。测量时,将齿距仪的测头放置在齿轮的齿槽中,依次测量每个齿距,仪器会自动显示出齿距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,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齿距的累积误差和单个齿距偏差。
万能测齿仪:除了能测量齿距精度外,还可以测量齿轮的其他参数。它通过光学或机械装置对齿轮进行测量,将测量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,可对齿距进行精确测量,并能分析出齿距的变化规律和误差分布情况。
齿向精度检测
齿向测量仪:用于测量齿轮齿向误差。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齿轮齿面上沿齿向方向进行测量,获取齿向的实际轮廓数据,与理论齿向进行对比,得出齿向误差。这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齿向的倾斜度、鼓形度等偏差,对齿轮的承载能力和传动平稳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。
滚检仪:主要用于检测圆柱齿轮的齿向精度。它通过模拟齿轮的实际啮合过程,将被测齿轮与标准齿轮或测量蜗杆进行滚动啮合,通过测量啮合过程中的接触情况来判断齿向精度。如果齿向存在误差,会在啮合过程中出现接触不均匀或偏差现象,从而可以直观地检测出齿向问题。
齿轮跳动检测
径向跳动测量:使用径向跳动测量仪,将测头置于齿轮的齿槽或齿顶上,围绕齿轮轴线旋转一周,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,以此来评估齿轮的径向跳动误差,反映了齿轮在一转范围内齿圈相对于齿轮轴线的偏心程度。
端面跳动测量:采用端面跳动测量仪,将百分表的测头垂直放置在齿轮的端面上,旋转齿轮,测量端面跳动的数值,用于检测齿轮端面相对于轴线的垂直度和平面度,端面跳动过大可能会导致齿轮在传动过程中产生轴向窜动,影响传动精度。
齿面质量检测
肉眼观察:通过直接用肉眼观察齿面的粗糙度、有无裂纹、气孔、砂眼等缺陷。这种方法简单易行,但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表面缺陷,对于微小的缺陷可能难以察觉。
粗糙度测量仪:用于精确测量齿面的粗糙度参数,如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、轮廓最大高度 Rz 等。通过将测量仪的触针在齿面上轻轻划过,仪器能够自动记录并显示出齿面的粗糙度数值,从而定量地评估齿面的加工质量,粗糙度值越小,说明齿面越光滑,齿轮的传动效率和耐磨性越高。
磁粉探伤: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制成的齿轮表面及近表面的裂纹等缺陷。将磁粉均匀地撒在经过磁化的齿轮表面上,由于裂纹处的磁力线会发生畸变,磁粉会在裂纹处聚集形成磁痕,从而显示出裂纹的位置和形状,能有效地检测出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裂纹。
渗透探伤:对于非铁磁性材料的齿轮,渗透探伤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。先将含有色染料或荧光剂的渗透液涂覆在齿轮表面,使其渗入到表面缺陷中,然后去除多余的渗透液,再涂上显像剂,将缺陷中的渗透液吸附出来,形成明显的痕迹,以此来显示出齿面的缺陷情况,如裂纹、气孔等。
齿轮材料性能检测
硬度检测:使用硬度计对齿轮的不同部位进行硬度测试,如齿面、齿根、心部等。常见的硬度测试方法有洛氏硬度、布氏硬度、维氏硬度等。通过检测硬度,可以判断齿轮材料的热处理效果是否符合要求,硬度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齿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。
金相分析:通过对齿轮材料进行金相切片,观察其金相组织,如晶粒大小、相组成、组织均匀性等。金相组织直接影响齿轮的力学性能,通过金相分析可以评估材料的质量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性,判断是否存在过热、过烧、脱碳等缺陷。
化学成分分析:采用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对齿轮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,检测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化学成分的偏差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发生变化,影响齿轮的质量和可靠性。